«

»

2 月
01

「概念」消費革命_691





無標題文件



MBA「概念」消費革命DBA

發佈者:SEO香港優化專家 – PHD

博士 [1] [2] [3]

    「一個企業首先不是製造產品,而是製造思想」,英國管理哲學家漢迪的這個論斷,並沒有引起企業界足夠的重視。在新經濟環境下,歸納和創造「概念」,用新的「概念」去打敗舊的「概念」,是企業的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 

    新消費時代的特徵就是消費的碎片化和多元化,那麼「碎片化」或「多元化」是如何發生的呢?事實上,以前大眾化標準化的生活方式猶如一條大河,正在逐漸分流成一條條個性化生活方式的小溪。其原因就是人們的生活觀念發生了不同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生活觀念,通常可以用「概念(觀念)」來表示。 

    因此,對於新經濟而言,「概念」就是產品。「概念」將一片混沌的生活方式清晰地區分開來,並且引領著有相同或相近生活方式的消費者走進同一片消費的天空。 

    也就是說,相同或相近的顧客群體,並不是因他們的年齡相近或性別相同而走到了一起,而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或偏好。8歲的孩童和80歲的爺爺之所以會喜歡同一個產品(例如玩具),就是相同的「概念」(例如好奇心)在其中發揮著作用。當然,你不必為你特立獨行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寂寞,因為在一個無國界的網絡化的真實世界裡,總能找到同道中人。 

    「概念」的影響力越大,席捲進的顧客數量就越多;「概念」的影響力越是長久,所對應的生活方式流行時間越是久遠。相應的,「概念」的商業價值也就越大。 

    因此,「概念」有著雙重意義,一方面,它意味著企業必須準確地將有形產品鑲嵌到無形的生活方式中,另一方面,它在拒絕或排斥不相干的生活方式。 

    「概念」引發「慾望式消費」 

    人的本性是慾望,而實現慾望的直接手段就是消費。亞當·斯密說,消費是所有生產的唯一歸宿和目的。 

   慾望與需要這兩個相近的概念,在消費領域非常容易區分。如果你想看時間,可以花10元人民幣在街頭買一隻電子手錶,也可以花上萬元人民幣從專賣店買勞力士。兩者在使用功能上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在慾望訴求上卻存在天壤之別。它證明了一個道理:更多的利潤來自於「慾望式的消費」。當人們購買只是為了滿足需要,他們就會尋找最低的價格,而不是那個很貴的產品。所以,真正的利潤必定來自於滿足人們的慾望,而不是需要。 

    因此,讓「慾望」成為產品的驅動力,既能擺脫「同質化」惡性競爭的循環,也符合越來越個性化的消費潮流。而對於商業競爭來說,「滿足需求、滿足偏好、滿足慾望」所對應的,就是「質量和效率的競爭、品牌的競爭、概念的競爭」三種不同的競爭策略。這其中,「概念」之間的競爭,無疑是最高等級的市場競爭。 

    「概念」是高度抽像的產物,一方面,它代表著產品或服務的本質特徵,是對於產品或服務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它能引起或點燃顧客未知的消費慾望,使得尚未發生的消費成為了可能。 

    「消費者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現在不知道,將來也不會知道」,斯蒂芬·布朗教授的諍言,讓我們聽來如同是在給企業洗腦。一個個企業都絞盡腦汁考慮:如何以顧客願意支付的價格、方便購買的渠道以及喜歡的時間提供商品。布朗教授卻搖著頭說:不要去服務需求,而要去創造需求;不要輕易滿足顧客的需求,而是去吊他們的胃口。所謂的「吊他們的胃口」,就是讓「慾望」成為產品的驅動力。當顧客不知道自己的消費慾望走向何處時,它最大的可能就是被「概念」所引導。 

    我們常說,「創造顧客」比「滿足顧客」更偉大,而事實上,創造顧客的方法或技巧,通常就是創造出新的「概念」——是新的「概念」引起了顧客購買的慾望。所以,發現並滿足顧客的慾望,就成為了其中的關鍵,因為慾望是尚未發生的消費,而只有新的「概念」才能夠引發它。 

    創造「概念」 

    業績較為遜色的公司在戰略思維上往往被一種思想所支配,這種思想就是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增長的公司對於趕超或打敗對手並不感興趣,他們尋找並創造新的「概念」,引發消費者的慾望,引領行業新一輪的增長。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