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月
01

「雞王」與「鮑王」的創業故事_151





無標題文件



MBA「雞王」與「鮑王」的創業故事DBA

發佈者:SEO香港優化專家 – PHD

博士

2004年6月26日,大連韓偉集團又給世人一個驚奇:與丹麥SANOVO公司共建5000噸蛋粉的項目正式簽約,這預示著韓偉集團出產的蛋粉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打入歐盟市場,成為亞洲最大的蛋粉加工企業。作為民營企業韓偉集團的當家人,名列《福布斯》內地排行榜、早已是億萬富翁的韓偉,總是一臉微笑,看上去很是樸實。

    養雞是一件平常事,在我們國家的農村,誰家沒有幾隻雞呀,養雞場也是成千上萬,但是能把雞養得這麼好的、規模如此大的,韓偉是獨一份。國內飼養規模達到20萬隻的蛋雞場已是屈指可數,而韓偉卻一下子養了300萬隻,規模還在不斷地擴大,雞場也從大連建到了外地,「中國雞王」的頭銜當之無愧。但是誰又能想到,這個億萬富翁竟是靠50隻雞起家的。
   韓偉在1958年時隨母親與九個兄弟姐妹一起從瀋陽遷往大連市郊三澗堡鎮東泥河村。由於子女太多,家境極貧,排行老九的韓偉15歲就扛著糞桶去大連掏糞。後來,有初中文化且略通畜牧知識的韓偉做了公社以農代干的畜牧助理,這在當時是一碗很不錯的「幹部飯」了。

    那時候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自行車到農家,挨家挨戶動員完成國家下達給公社的0.6萬公斤雞蛋收購指標。1982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遼寧大地,廣大農村出現了發展副業、養殖業的熱潮。就在此時,大連旅順口地區三澗堡鎮東泥河村有一家農戶奮勇當先,毅然向親友借貸3000元,購來50隻蛋雞,搞起了家庭養雞業,雞種是當時很流行的美國「羅斯」。這就是韓偉夫婦。為了養雞,韓偉辭去了公職。

    創業的路是艱苦的,當時僅有的三排雞捨坐落在向陽的山凹裡。妻子許淑芬每天穿上雨靴,踩著雞糞打掃雞捨,丈夫韓偉則推著車上山拉給雞喝的水。到了星期天,他們夫婦一起挑著雞蛋到鎮上去叫賣,一隻隻雞蛋積累了他們的初步財富。1984年,韓偉毅然決定貸款15萬元擴大雞場規模。在當時,這真是「膽大包天」了。他成了全東北第一個超級「負債戶」,很快就建成了大連市最大的養雞企業。當時正值副食品供應緊張,韓偉集團響應政府號召,為保持大連鮮蛋市場供求和價格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韓偉集團由此名聲大振,步入了跨越發展階段,成為年飼養蛋雞300萬隻、年產鮮蛋5800萬公斤的國內最大蛋雞生產龍頭企業。3.7萬戶農民在韓偉集團的帶動下發家致富。

    現在的韓偉還會經常到雞捨嗎?韓偉說,我做這個行業二十多年,對養雞是情有獨鍾,只要有時間,我還是要進去看一看,包括聽雞的聲音,不用走到雞捨,只要聽聲音我就知道,我的雞是健康的,還是不健康。在雞場周圍,我只要把轎車的車窗搖下來,聞到那種氣味,我也會知道這個雞場裡是不是健康的雞群。韓偉的成就一大半要歸功於妻子許淑芬,可以說沒有許淑芬就沒有韓偉的今天。上世紀80年代,農家出身的俊俏姑娘嫁了個公社小技術員,小日子過得還算悠閒。但是不安於現狀的許淑芬與丈夫商量,拿出家裡所有的積蓄並向親友借貸買回50隻雞,成了「許淑芬養雞專業戶」,隨著養雞規模不斷擴大,她自己一個人幹不過來了,這時韓偉乾脆就辭職與她一起養,雞場也隨之更名為「韓偉養雞潮,進而演變為「韓偉集團」。

    轉眼到了1993年,在海邊長大的許淑芬打起了海水養殖的主意。當時鮑魚的養殖被看成黃金產業,一斤鮑魚數百元,一枚指甲大的鮑苗能賣一元多。這一次又是「婦唱夫隨」,韓偉集團斥資1億多元,建設了一座擁有1萬立方米育苗水體、世界最大規模的海珍品育苗和養殖企業———太平洋海珍品有限公司,由集團總經理許淑芬兼任公司董事長。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1995年,精心養殖了兩年的鮑魚苗放養大海後,一場突如其來的颱風毀掉了一切。就是這一次打擊,使大連的20多家鮑魚養殖企業先後宣告破產。然而許淑芬沒有回頭,她相信既然有明擺在那裡的「高效益」,就一定有辦法拿回來。她自己說,我已經認準了這條道兒,九牛拉不回,九死不後悔。為了解決鮑魚苗存活率低的難題,她把目光投向了高科技,請來了大連水產學院和青島海洋大學的專家和學生,讓他們把太平洋公司當作免費的實習基地。說是免費,公司得到的回報卻是國家863項目———世界最先進的鮑魚養殖三倍體技術就在這裡誕生了。困擾了人類多年的鮑魚養殖成活率低的難題終於得到了解決,這是讓全世界水產界人士都為之興奮的事。許淑芬領導的企業創造了世界水產養殖的奇跡,她和韓偉都高興極了。

    如今,每到育苗季節,大批來自遼寧和山東沿海的養殖戶就會擁入太平洋公司,在這裡上演鮑魚苗種搶購風潮。韓偉半開玩笑地說:「我經常想跟妻子換崗,也嘗嘗在家坐等客戶的滋味。」

    養雞成功,養鮑成功,許淑芬又有了更高的追求。她自己南下北上萬里求索,最終與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合作,共同開發鮑魚的深加工技術。

    「雞王」與「鮑王」夫婦多年來在農業戰線的辛勤耕耘,終於收穫了纍纍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