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 月
22

60歲的索尼告訴了我們什麼?_1778





無標題文件



MBA60歲的索尼告訴了我們什麼?DBA

發佈者:SEO香港優化專家 – PHD

博士 [1] [2] [3] [4] [5]

作者:向農 劉暉

  2006年5月7日,是索尼的60歲生日。雖然目前液晶電視和數碼影像產品勢頭強勁,索尼似乎正在走出艱難時刻。但這個花甲老人所面臨的景況並不樂觀——英國新帥執鞭效果未現、業務整合前景不明……

  索尼,真的已廉頗老矣了嗎?

  60年前,創始人井深大和盛田昭夫定下了「絕不模仿他人」的原則。創新精神伴隨索尼拚搏至今,開闢了索尼的天地,打造出SONY的金字招牌,籠絡了一代又一代的消費者。

  如今,當不會說日語的新董事長兼CEO霍華德·斯金格,以及新科總裁中缽良治站在一起時,這本身就是索尼創新精神的一種突破,更是新戰役打響前的一次銘志。

  第一章 工程師+國際商人的創新之路

  2006年4月10日,在索尼總部的索尼博物館裡,62歲的Walkman(隨身聽)之父高蓧(音「條」)靜雄同本刊記者一起觀看索尼發展歷史的短片時,悄悄擦拭著眼淚。

  高蓧靜雄的百感交集緣自於他親眼目睹了索尼創造的現代神話:從二戰後一片廢墟的東京起步,到現在年營業額600多億美元,神話背後則是近60年的風風雨雨。

  工程師+國際商人

  1946年5月7日,在滿目瘡痍的東京,20多個人擠在白木屋百貨公司一間33平方米的房間裡,聽39歲的井深大宣讀一份他花了三、四天時間準備的《創業計劃書》:「建立一個自由豁達、輕鬆愉快的理想工廠,技術人員應以執著的信念淋漓盡致地發揮他們最佳的技能……」

  力求建成「工程師的樂園」的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索尼的前身)從此成立。井深大是一位視技術為生命的人,充滿了工程師的衝動與天真。在早稻田大學科學工程學院讀書時,便以天才發明家而聞名。

  井深大的幸運在於,找到了比自己小13歲的盛田昭夫搭檔。盛田是一個家財殷實的日本傳統釀酒世家的第15代傳人,渾身散發著貴族氣息。10歲時就開始旁聽自家公司枯燥無味的董事會議的他,雖然畢業於帝國大學物理系,卻有著靈敏的商業嗅覺。

  天才工程師和國際商人的搭配,從此奠定了索尼的靈魂,那就是科技創新至上,營銷策略輔助。

  而此後的大賀典雄更是將兩種風格合二為一。

  當大賀還在東京藝術大學聲樂系學習時,就被盛田看中,6年的窮追不捨最終讓他放棄音樂而選擇索尼。大賀熱愛技術,讀中學時曾想當一名機械工程師,以找出產品在技術上應改進的地方為追求。同時大賀又是一流的營銷家,從1959年進入索尼開始,他塑造了我們熟悉的索尼產品的形象:黑、銀色,精緻時髦,高科技感。

  「土撥鼠」的科技創新精神

  「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井深語)」,「我們要開創一個市場,而不是去附和既存市場(盛田語)」,索尼兩位創始人的話就是索尼成功的秘訣。

  公司在成立初期,規模小、資金少,只能從事科技含量低的電飯鍋,乃至電熱毯的研究與生產。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固執地認定:把發展技術作為重點,絕不模仿其他公司的技術和產品,並在以後一直忠實地遵循著這個原則。

  也正因為此,在20世紀60年代初,索尼被稱為「土撥鼠般的企業」,意思是指作為小企業的索尼不斷地推出了很多以前市場上從未見過,實際上也沒人製造過的東西。當索尼生產出一種新產品,同行裡的巨頭們就會等著看是否會成功。如果成功,他們就會向市場上推出大量的相同產品,分享勝利果實。很多年裡總是首先出場的索尼就像是用於實驗的土撥鼠。比如在晶體管方面,索尼原先是領先的,但後來東芝投巨資建立工廠,產量一下子就超過了索尼。與那些資金雄厚、已有數十年歷史的大企業相比,根基尚淺的索尼自然處於弱勢。

  起初井深對於「土撥鼠」這種稱呼非常氣憤,但多年以後,他的態度變了。「作為電子企業,最重要的是不斷將新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探索新生事物是理所當然的事,墨守成規是落伍的表現。如果靈活地運用商品化方面的土撥鼠精神的話,就會湧現出大量的新生事物。」

  井深的辦公桌上,後來就一直擺放著員工送的土撥鼠泥塑。

  國際商人的創新夢想

  如果只有技術,「技術的索尼」絕不可能成為 「世界的索尼」。

  「索尼必須向世界範圍拓展,這是我們的宿命,是我們必須要走的路。」盛田昭夫堅定地表示,因為他體會到技術之外的另一種創新需求,那是一個突破日本,創造世界的夢想。

  在索尼成立初期,「Made in Japan」差不多就是廉價、假冒偽劣商品的代名詞,這讓盛田心裡非常不舒服。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世界市場對這個詞語的看法。在他看來,推行國際化,將企業展現給世界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最佳途徑。

  這位天才的經營者為了實現公司盡快融入國際化的目的,甚至創造出一個具有國際化發音,卻沒有實際意義的新公司名稱。

  當「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逐漸需要邁入國際化之時,盛田感覺公司名稱太冗長,對國際化的腳步有所阻礙。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翻遍了4本英文字典, 尋找了不少典故,最後決定鎖定在拉丁文的「Sonus」(聲音)、英文的「Sunney」(可愛的孩子)組合成「Sonny」意指以聲音起家的可愛頑皮孩子。但「Sonny」在日文詞彙裡的發音不吉祥,最後決定去掉其中一個字母「n」,「Sonny」變成了「Sony」,一個日式的英文。

  1958年1月,公司拋棄了在英語中拗口的原名,東京通信工業正式改名為SONY(索尼)公司。

  1960年2月一個寒冷的冬日,紐約,盛田等人從Delmonico國際公司運回了請其代銷的3萬台收音機,轉入自己公司銷售。那一天,索尼美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之後,索尼開始了瘋狂國際化的道路。1961年,索尼成為第一家在美國發行ADR(由美國銀行簽發的代表外國公司股票,在美國市場上發行和流通的存托憑證)的日本公司;1970年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從1972年的美國聖迭戈工廠起,索尼又開始了海外製造的佈局。

  根據索尼2005財報,在總營業額中,日本、美國分別以29.01%和26.19%成為索尼最重要的兩個市場。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