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 月
14

我國兩周發生9起校園暴力 多為“霸王花”打人

我國兩周發生9起校園暴力 多為“霸王花”打人


網傳河南焦作一女生被蹬踹。視頻截圖

  新京報訊 一個女孩高聲呵斥身穿短袖校服的另一女孩,要求她用嘴翻找垃圾箱裡的棒棒糖,對方被迫多次俯身,將頭探進垃圾筐,不時遭到蹬踹。

  這是一段近日在網絡上風傳的校園暴力事件。昨日媒體報道,河南焦作市第十五中學校長證實此事,稱事件發生在10月10日下午的課間,並表示雙方傢長已經達成和解。根據校規校紀,施暴者將被記大過處分。同時,校長稱“兩個同學沒很大矛盾”,懇求網友對孩子寬容。

  類似的校園暴力事件頻頻發生。僅本月以來,就有“石傢莊某中學一女生遭四女生圍毆”、“湖南邵東兩女生打架多人圍觀”、“石傢莊正定縣女生打人”等九起校園暴力經由媒體曝光後引起關註。施暴者多為女生。

  其中,河南宜陽縣某高中兩名女學生因糾紛在宿舍發生廝打,造成其中一名女學生經搶救無效身亡,另一人被刑拘。

  新京報記者梳理回訪十餘起近期校園暴力事件,發現校園暴力呈現低齡化、群體性、網絡化特點,女性之間的暴力事件多發,且伴隨“拍裸照”等侮辱行為。

  涉及人員多為未成年學生,地點多發生在校外偏僻處,例如廁所、垃圾場等地。由於多涉未成年人,事發之後,施暴者多以教育批評為主,少數事件施暴者被行拘或罰款。

  兩周就有9起校園暴力事件被曝光,是相關事件增多瞭麼?北京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中心主任宗春山稱,最近兩年人們感到青少年暴力事件充斥身邊,是因現在信息網絡技術發達及手機的普及,並不能說現在的青少年校園暴力增多瞭。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兩周曝光的多起事件施暴者與受害者均為女性。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王芳表示,並不能據此立刻得出“女性施暴者比男性多”的結論,“必須放到大數據下予以考量,有可能是偶發性事件在此階段高發,造成錯覺。從研究方面來說,男性攻擊性是比女生顯著強很多的。”

  [部分回訪案例]

  1 河北四女生圍毆一女生

  近日,一段“石傢莊市欒城區第五中學四名女生圍毆一名女生”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中被打女生遭掌摑踢打,施暴者對鏡頭比畫剪刀手。今日(10月6日)上午,石傢莊市欒城區委宣傳部官方微博通報此事,稱教育局、公安局已開展調查核實,此系一起毆打他人的治安案件,參與學生尚幼,歲數為12周歲-14周歲不等,獵奇心強,涉世未深,對涉案的違法嫌疑人給予瞭治安處罰。

  追訪:10月9日下午,負責此案的欒城區公安局民警對新京報記者介紹,目前當事學生都在正常上課,被打女生的身體心理狀態良好,有對其做心理輔導治療。

  2 河南兩女生被狂扇耳光

  10月9日,一段“河南南樂縣元村鎮某中學再現校園暴力”的視頻在當地網絡熱傳。視頻中兩名女生被人狂扇耳光,並遭打人者用鞋子猛拍頭部。

  追訪:10月11日,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公安局通報稱,6月26日,因打人者懷疑兩名在校學生在其母親面前說其在外打架,打人者趁學校放假離校之際進入校內對兩人進行毆打。打人者於某(女,14歲,輟學在傢)、戶某(女,17歲,輟學在傢)的行為已構成尋釁滋事,根據治安處罰法,對於某處以行政拘留十三日,並處罰款一千元、對戶某處以行政拘留十一日,並處罰款八百元。

  3 江蘇一女生被毆打拍裸照

  5月,一網友QQ空間傳出的一組圖片,圖片中一名女孩遭人毆打後又被拍裸照,傷情較重。據瞭解,受害人是連雲港市廣播電視大學學生(下稱連雲港電大)。警方通報,涉案人員鄭某、楊某、萬某、封某、趙某5人因涉嫌尋釁滋事已被連雲港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追訪:9月23日,新京報記者從海州區檢察院瞭解到,檢察院一個月前已移交海州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對鄭某(女,19歲)、楊某(女,17歲)、萬某(女,17歲)、封某(女,18歲)起訴的罪名是故意傷害罪和強制侮辱婦女罪,對趙某(男,20歲)起訴的罪名是故意傷害罪。

  10月13日上午,該案在連雲港市海州區法院開庭審理,5名涉案人員中有3人未成年,該案進行不公開開庭。4名施暴女生被以強制侮辱婦女罪提起公訴,另一名涉案男生被以故意傷害罪起訴。法庭未當庭宣判。

  4 慶元男童被群毆煙頭燙

  5月,浙江省慶元縣多名初中學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在黑屋子裡暴力毆打,甚至用香煙頭燙。慶元公安局稱,受害小學生已經找到,檢查結果無殊。毆打小學生時在場的四人也已經到案,均為未成年人,不滿14周歲。有關部門已協調促成四人及監護人及時向小毛及親屬賠禮道歉。

  追訪:孩子父親介紹,事發後,孩子的心理治療沒有多大用,仍然自閉。下午四五點天還未黑,一定要把門窗簾關上,半夜不願睡覺。

  學校負責人稱,打人者在正常上課,學校沒有進行處罰,無多大影響。學校也在做進一步的心理輔導,一周一節。

  慶元縣教育局負責人稱,事發之後對其進行瞭心理治療,由於受害者已經轉學,不在當地讀書,因此沒有再去追蹤。

  ■ 分析

  “霸王花”常群毆施暴

  施暴過程多有脫衣褲等侮辱動作

  新京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兩周曝光的9起校園暴力事件中,跟男孩打架經常一對一“單挑”不同,女孩子之間的暴力行為通常是“一群”對“一個”。如近日在湖北大悟縣、石傢莊市欒城區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均為女生圍毆女生。

  新京報記者查詢瞭今年以來多起女學生施暴案例發現,她們在施暴過程中往往伴隨著“侮辱”行為。不少案例中的受害者被脫衣褲,拍裸照後上傳至網絡。

  至於施暴的原因,多為口角、向傢長或老師告密、戀愛糾紛等原因引發,官方通報多表述為“瑣事”。河南宜陽縣兩女孩沖突一死悲劇發生後,官方通報的原因系“瑣事引發”。

  “青少年同伴關系會超越父母老師”

  宗春山介紹,網絡傳播與模仿心理對心理還不成熟的青少年有一定暗示作用,但最關鍵的原因是暴力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存在,傢庭教育的缺位或冷熱暴力,成人對孩子的暴力。還有,目前學校的淘汰性教育,讓沒有成就感的孩子,他們隻能通過暴力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

  “女性一直是弱者,被壓抑,很多女孩子實施的校園暴力跟戀愛有關”。他解釋,部分傢庭仍存在重男輕女思想,很多女孩在傢裡是被歧視的,被歧視就有憤怒,她會不接受自己的性別角色,“既然你希望男孩,我就做給你看嘛。”帶著這種思路,可能會出現抽煙喝酒打架情況。

  對於女生多選用“圍毆”方式進行攻擊,王芳表示,攻擊理論認為,女性一般比較少單獨的去攻擊對方,“多人的話危險會下降,還會獲得同伴的鼓勵和好評。青少年時期同伴關系會超越父母和老師,如果這個行為是在我的小團體之間獲得認可的,即便老師和傢長說不行我也會去做。”

  宗春山認為,上傳視頻是一種自我肯定型的侵犯,獲得瞭價值。另外,實施者往往在同質型群體內,也為瞭炫耀,互聯網提供這種平臺,符合亞文化群體的特征。

  未成年人多批評教育

  部分年齡段可“罰而不執”

  新京報記者梳理今年引起媒體關註的十餘起案例發現,事件發生後,多地教育部門及學校處理手段基本大同小異,往往是對受害者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並在學校進行教育講座等。而施暴者多為未成年,往往以批評教育、道歉瞭事。少數事件中未滿16周歲的打人者被處以治安處罰、行政拘留等處理。

  對於上述事件的處理結果,北京京潤律師事務所律師韓驍稱,根據刑法有關規定,已滿16周歲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若學生未滿14周歲,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韓驍說,根據治安處罰法,對於14歲至16歲未成年人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掌握的是“罰而不執”,即做出處罰決定書但是不實際送看守所拘留。未成年人檔案中會留有行政處罰記錄,行政拘留處罰會在公安機關留下記錄,未來未成年人因為找工作或者報考國傢公務員等,會受到影響。

  多對受害者進行心理幹預

  根據新京報對相關案例的回訪結果看,“河北欒城女生打人”、“廣東海豐縣女生群毆”等多起事件中,當地對受害者進行瞭心理幹預。

  2015年5月,浙江省慶元縣多名初中學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學生,關在黑屋子裡暴力毆打,甚至用香煙頭燙。當地對受害者和施暴者都進行瞭心理輔導。

  多位專傢認為,施暴者和被施暴者都需要心理輔導。“要分析孩子產生暴力的根本原因,是傢暴還是教育問題,再進行解決。此外,我們不是簡單地對施暴者進行批評教育,而要讓受害者與其有互相交流的環境。比如讓受害者當著施暴者的面,在不攻擊對方的前提下表達自己的憤怒,這樣可以讓這些受害者感到公平公正,自己被尊重。”宗春山說。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趙吉翔 實習生 陳光 王丹 宋奇波